close

女王幫這本新書寫的序
有空去買來看看吧!!

中文版序
有這麼嚴重嗎?廣告致命的說服力
政大廣告系教授孫秀蕙
十多年前,我還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研究所唸書。有一天,我在傳播學院的圖書室翻閱電影雜誌,看到一則令我印象深刻的廣告:約莫A4大小的廣告被分為二,上層圖片是一名古早時代的傳統女性,穿著維多利亞式的高領長服,在陰暗的廚房飯桌前端坐著。她手持長煙斗,面帶倦容,表情有點退縮,似在猶豫應不應該點菸。下層圖片是一名美麗爽朗、精神奕奕的現代女性,她手持香菸,開懷而笑,文案是:「寶貝,妳可走了好長一段路啊!」(Baby, you have come a long way)。
這是有名的維珍妮(Virginia Slim)涼菸廣告。從
七○年代開始,維珍妮主要的廣告策略,就是挪用大量的女權意識,鎖定渴求解放與自由的年輕女性消費群,進行產品促銷。
當時的我與其他研究所同學一樣,都處於極大的壓力狀態,只要走進研究生群集的傳播研究中心,就會發現人手一菸,男女皆然。有一天,我發現自己竟也悶悶不樂地坐在傳播學院旁邊的停車場(現已被改建成十分氣派的商學院大樓)路樁上抽菸,我選擇的品牌,就是維珍妮。

事實上,我從來沒有真正對吸菸產生興趣,甚至非常憎惡他人製造二手菸。我這種情境式的消費行為,正是強勢廣告加上個人情緒壓力發酵的結果。這,也是美國知名的媒體教育專家基爾孟教授在《經研究證明,廣告會控制妳的欲望》一書中,試圖要警告讀者的核心概念:雖然大部分的人都宣稱廣告對他們產生不了作用,但是在美國,精明的廣告主每年共耗費千億美元以上的廣告費並沒有白花。廣告提出的訴求,宣稱的效能,早已超過了實際價值,誠如英國的另類藝術評論家伯格在《藝術觀賞之道》所言:「廣告的真實性並不取決於它的許諾是否實現,而是取決於廣告推銷者--買主幻想之間的關係。」
基爾孟進一步指出,廣告所建構出來的幻影與承諾,輕易地取代了人際之間的情感關係,用產品消費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挫折與問題,早已變成廣告創意策略的基磐。當年輕消費者採信這種訴求後,令人憂心的現象就發生了:如果消費者每每遇到挫折,就慣性地使用某些產品(通常是香菸與酒),終究會導致嚴重的耽溺行為。她以自身的經驗說明,年輕時如何以菸酒治療自己的憂鬱症,因而陷入無底的酗酒夢魘中。

或許有人會說基爾孟的著述並無新意,因為她提出的媒體將讀者「賣」給廣告商的想法,加力(Sut Jhally)教授在《廣告的符碼》一書早就闡述了讀者有如勞工,免費替商業媒體「勞動」的「閱聽人商品」概念。而她在批評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再現時,更援用了美國知名的社會學家高夫曼(Erving Goffman)在《性別廣告》中提出的廣告模特兒圖像分析等相關論述。諸此種種,皆非新鮮想法,但難能可貴的是,身為資深的媒體教育者,基爾孟蒐集了大量的廣告圖片、分析其文案與訴求,並佐以促銷資料、廣告費用與相關行銷數據,加以詳細說明廣告的影響。為了進一步了解耽溺行為的嚴重性,她也呈現了美國公共衛生調查的資料,除了提出趨勢惡化的警語外,更積極地擬出政策性的建議。
或許有人會不以為然的指出:「有這麼嚴重嗎?」難道我們要把大部分的社會問題歸咎於廣告?面對這樣的質疑,基爾孟指出,社會問題原本就錯綜複雜,就最低限度而言,廣告營造出來的某些價值觀,將原本可透過公共政策解決的問題個人化。而她的目標,就是要去揭露這種問題個人化的危險,並挑戰廣告宣稱的,產品消費無所不在的效能。
現在的我仍然非常憎惡香菸,也自認為對於廣告有相當強的免疫力。
但回想起唸研究所時,竟會因為一則廣告而去買我並不喜歡的香菸,備覺不可思議。若讀者與我一樣,都曾有類似的困惑,不妨耐心讀下去,看看基爾孟怎麼說吧!


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iwi 的頭像
    Wiwi

    威踢去哪兒?

    Wi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